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农村能源建设初显成效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云南省环境承载能力较为脆弱和人口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长期以来,滇西北地区农村能源存在着结构落后,利用效率低,优质能源使用率少的问题,滇西北烧柴草的农户和人口分别占其总数的78%和79%,每年因烧柴可造成至少1300 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造成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将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列入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省林业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通过完善“三个体系”,推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完善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长效资金投入体系。一方面,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倾斜力度。2008年,滇西北地区的18个县(市、区),由省林业厅负责的省级农村能源项目共安排农村沼气9560户,占全省总计划数的10.99%,投入资金956万元,完成农村沼气6090户;共安排农村改灶12600户,占全省总计划数的12.6%,投入资金126万元,完成农村改灶8869户。总投资达到1082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抓住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高度关注的有利时机,争取国际资金援助和智力支持。云南省能源站从2007年开始与香港NGO长春社合作,争取民间资金投入云南农村沼气建设,目前已共计吸引资金近100万元,今年还将在腾冲县等地继续开展类似项目。 二是加强农村沼气的多途径利用,完善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体系。一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蔬”等多种模式的综合利用,推动生态有机农业发展。如在大理、保山等地试点示范了“林果+饲草+畜牧+沼气”一体化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畜牧养殖业和生态经济林果的发展。另一方面,为解决好大型禽畜养殖场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积极试点示范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模式。如在洱海流域的洱源县积极试点中温沼气站建设,不但可以为800多户农民提供管道沼气服务,同时处置奶牛厩肥7500多吨,避免了其成分流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保护了洱海水质。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称赞:“在农村沼气建设中,由一家一户办沼气向集中起来规模化办沼气转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为全国创造了新鲜经验,值得在全国借鉴和推广。” 三是完善后续服务体系,为农户解决后顾之忧。为重点解决好“重建轻管”问题,近年来全省上下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将后续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巩固使用率,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措施来抓。如在隆阳区百花村通过逐步建立以沼气协会开展以各种技术实训为依托,小组级服务人员为支撑、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后续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修理、出渣、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服务,极大提高了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使该村沼气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利用。目前该村建成沼气池419口,占到总农户517户的81.4%,节柴改灶率达100%。全村薪柴每年使用量由原来的1500多立方米下降到500多立方米,生活烧柴使用量下降了60%多。 2000年至2008年,云南省财政在滇西北地区共投入资金达7531万元,完成沼气池建设19.3万户,节柴改灶13.29万户,推广太阳能16.4万平方米,开发微型水力发电2565.5千瓦。滇西北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形成了年节省约100万吨薪柴的能力,相当于保护了25万亩林地,在开发和节约两个方面形成相当于年开发和节约50多万吨标煤的能力,惠及农村80多万人。 (省能源站:曾国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