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 址: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光华村12组
联系人:杨林(先生)
手 机:15228168868
Q  Q:1789408009
邮 箱:1789408009@qq.com
邮 编:638500

官 网:www.huineicun.com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园艺知识 > 公司新闻
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十年见成效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于2000年开展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截止2009年,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我省的退耕还林任务1637.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33.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9万亩、封山育林145万亩。工程覆盖16个州市129个县,惠及130万户退耕农户、544.6万人。 云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来,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省是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红河、珠江、伊洛瓦底江等六大国际国内河流的源头、上中游及主要汇水区。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9%,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工程启动以来,各地在25度以上和15-25度陡坡耕地分别退耕还林332.5万亩和132.9万亩,占退耕地还林任务的62.4%和24.9%,有效地减少了全省陡坡耕作面积,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下降。据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站监测,25度以上陡坡耕地营造乔木树种的地块,其径流量下降82%,泥沙含量下降98%,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78个百分点,全氮、全磷有所减少,水解氮增加了1.42个百分点,增加了土壤肥力,改良了土壤,生态效益明显。全省增加了林草面积1247.74万亩,覆盖度增加2.3%,局部遏制了水土流失,有效地控制了泥沙流量。大理洱海流域退耕还林20.6万亩,湖滨带退耕种柳树4203.31亩,使洱海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环湖植被增加,湖水变清,洱海水质由工程实施前的Ⅳ类(局部Ⅴ类)变为现在的Ⅲ类(局部Ⅱ类),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二)退耕农户收入明显增加。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区大多处于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退耕还林的补贴资金已成为他们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全省退耕还林现已完成投资91.49亿元,退耕农户户均从退耕还林补助中直接获得收入7000元,人均获得收入1670元。工程完成后,退耕还林投资将达到211.89亿元,退耕农户户均累计可获得收入1.2万元,人均累计可获得收入3000多元。退耕农户从工程实施中得到了实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省贫困山区退耕农户的贫困问题,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三)增收致富门路明显拓宽。工程实施后,有效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的转移,促进了退耕农户生产经营由原来以种植、养殖为主向多元化格局的转变,拓宽了增收渠道。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退耕农户人均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6.1%、40.3%、156%、39.3%,反映出退耕农户加大了外出务工和从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四)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工程实施中,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结合林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补助期长、投资高、涉及农户多的特点,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培植特色经济林,努力扩大种植面积,推动林产业大发展,增强脱贫致富的后劲。截止2007年,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共建设林产业基地1158万亩,约占退耕还林造林任务的80%,其中发展核桃、茶叶、花椒、板栗、八角等特色经济林340万亩,竹子、桉树、橡胶等工业原料林292万亩,华山松、云南松、桤木、西南桦等用材林486万亩,金银花、红豆杉等药用林40万亩。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辐射带动下,全省特色经济林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中茶叶328万亩居全国第一位,橡胶居全国第二位,核桃、竹、板栗、八角、花椒、澳洲坚果等大面积增加,掀起了发展特色经济林的新一轮高潮。(五)提高了全民生态保护意识。随着工程的推进,政策的宣传落实,生态效益的显现,经济效益的体现,全省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退耕还林对减少水土流失,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发展特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意义和重要推动作用,触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方式的调整,从工程起步时的担心、不积极、压任务,到今天地方党委、政府及广大群众实施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要求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力度的呼声强烈,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许多退耕农户自发联合建立了林业协会,为经营管理和保护奠定了基础.(退耕办:朱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