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六个到位”确保林产业发展取得实效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经过临沧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苦干实干,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979.27万亩,其中核桃668.3万亩、澳洲坚果6.64万亩、云南山核桃1.14万亩、膏桐45.47万亩、紫胶寄主树14.97万亩、橡胶58.81万亩、茶叶118.89万亩、白花木瓜30万亩、其他树种35.05万亩。完成投资4.8亿元,建成各种用材林基地建设161.24万亩,其中西南桦16.88万亩、柚木6万亩,杉木、云南松、旱冬瓜等其它用材林138.36万亩。全市有林业(涉林)企业422户(2009年新增31户),其中木材加工企业337户,核桃加工企业3户,纸浆厂3户,松香厂13户,紫胶加工厂2户,涉林的饮料加工企业2户,橡胶加工厂62户,实现林业总产值30亿元。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干群发动到位。近年来,临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困难在山,希望在山,出路在林”已逐步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各级党委、政府把林业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在核桃产业发展中,市委、政府采取超常规措施,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创造性地开展了以核桃成活率、成长率、挂果率为内容的“三率”建设活动,每年组织两次种植管护“大会战”,发动干部群众上百万人次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核桃“三率”建设中,推动了核桃产业强势发展。 二是明确工作责任,任务落实到位。各级党委、政府把林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通盘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指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林产业发展。在推进林产业发展发展工作中,层层签定目标责任状,建立了长效质量评估机制,把各地林产业发展列入政府目标考评体系,把造林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解工作目标任务,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了林产业发展工作市、县、乡三级考评验收制度,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责任主体明晰的责任体系。 三是突出特色优势,规划布局到位。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林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在规划布局上,坚持统一规划,区域化发展,注重生态与产业的有机结合,突出优势特色,规模集约发展,杜绝遍地开花、零星分散、有什么苗就种什么树的现象。在项目安排上,把农民和企业作为林产业发展的主体,把企业和农民愿不愿意干,支不支持作为造林项目配置的首要条件,杜绝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志,造成群众不喜欢、不支持的现象。每个县重点选择1-2个树种作为主打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如,在高寒山区,也是生态最脆弱、农民最贫穷、对森林资源依赖性最强的地区,布局了比种粮食更划算的核桃、木瓜等树种,既使农民脱贫增收,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在中海拔地区,布局茶叶、澳洲坚果、云南山核桃等经济林。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布局西南桦、云南松、桉树、杉木、竹子等速生工业原料林。在此基础上打造各地最有特色、最具发展潜力、最能持续增收的一种林产业发展模式。 四是严格质量标准,督查把关到位。始终按照“质为先”的要求,将质量管理贯穿林产业发展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具体组织实施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严格执行造林技术规程,抓领导,抓监督,抓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干部作用,科学组织好造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严格落实各项标准,着力在种苗出圃、打塘回塘、肥水保障、种植标准、管护落实等方面督促把关,保证了造林质量。加大监督力度,建立了营造林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管理档案和质量岗位责任制,对在营造林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据不同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相应的责任。如,在核桃基地建设中,市委、市政府把核桃成活率、成长率、挂果率标准进行具体量化,把除草(除杂)、松土、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标准细化,写进了实施意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适时派出巡视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实地踏勘、随机抽样等方式,深入各县(区)开展督查、调研工作,从细节入手,抓整改、重落实。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核桃种植和抚育管护期间,全市各级派出的督查、检查、技术指导等工作组达100多个上万余人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上百万人次,强有力地推动了核桃产业大发展。 五是创新造林机制,资金投入到位。我市在林产业发展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极积探索发展的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的机制体制,变分散粗放造林为规模集约造林,变单纯营造生态林为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创造了“林茶”、“林粮”、“林桑”间作等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强了群众发展林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坚持把引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措施来抓,在中低产林改造、林产业发展建设等重大造林项目上,引入竞标机制,采取入股、租赁、承包、联营、转让等形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路子,引进一些信誉好、有实力的公司、企业、大户投资造林,资金投入到位,技术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有序,改造种植规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管护更加到位,质量明显提高,如,广东茂名华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在沧源、镇康租赁了5万多亩稀疏林地发展种植橡胶,成效非常明显,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长期遗留的刀耕火种、破坏森林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快速带动了境外勐冒县标准化种植橡胶上万亩;临翔区引进凤凰林业,将5000亩荒山租赁给企业造林,企业严格按照“五个统一”规范实施,即:统一整地模式、统一造林标准、统一苗木质量、统一种植时间、统一管护措施,改造一片、成活一片,长势非常喜人,昔日的荒地荒山转眼变成了今天的绿树青山,几年后就变成了金山银山。通过企业的带动,当地农户学有榜样,干有路子,纷纷行动起来,以组或村为单位,采取联合经营造林的方式,仅今年就高质量、高标准改造种植了2万多亩速生丰产林;耿马县依托耿马泰兴林业、嘉汉板业等企业,采取农户以林地入股,公司与农民合作造林,由公司负责种植开发,管护3年保证成活后,公司与农户按6:4的面积分成的模式推进,这种把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机制,既保证了企业和农户利益共赢,又大幅度提升了改造的效益和质量,深受企业和农户的拥护。 各县(区)为保障造林项目的实施,提高效益,还不断完善政策、资金、资源的整合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支持,整合涉林扶贫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林产业发展保障措施更加完善,物资和技术保障能力逐年提高。“十一五”以来,全市共争取国家投资绿化造林资金8.5亿元、引进外来资金4.8亿元、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和农民投工投劳折合人民币6亿元投入林业建设,营造人工林近800万亩。目前核桃、橡胶、紫胶、木瓜、茶叶等特色经济林已初见成效,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山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支撑。200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30亿元,林产业发展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仅泡核桃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6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3%。 六是抓实种苗生产,监管服务到位。近年来,各级林业部门始终把种苗生产作为造林的前提和基础工作来抓,从苗木生产经营、市场准入、种苗出圃、质量检验、质量档案、监督管理等方面对种苗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把有资质、有资金技术实力、有合法生产经营许可的育苗户引入到种苗生产经营的行列,形成以林业中心苗圃为主,公司育苗、集体育苗、个体育苗、股份合作育苗等多种生产经营并存的模式。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促动下,种苗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苗木质量大幅提高,苗木价格持续稳定,整个林木种苗市场呈现出一片生机和活力。从我市的总体情况看,种苗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基本做到优质合格苗上山造林。(临沧市林业局陈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