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全面完成天保工程实施十年全面总结工作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经过近二个月的紧张工作,云南省按照国家林业局和国家财政部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天保工程实施十年全面总结工作。根据总结统计数据显示,工程实施十年来云南省天保工程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增长明显。 生态效益:一是森林资源消耗降低。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年均消耗量由1997年的2890.2万立方米减少到2008年的1641.34万立方米;与1997年403.9万立方米的基数相比,累计减少商品材消耗3393.97万立方米;新建沼气池88.32万口,建节柴灶87.64万户,共节约烧柴307.42万吨,大大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二是涵养水源,减少了水土流失。根据云南省2004年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4261.78平方公里,比1999年减少了7072.2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414.4平方公里。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由1999年的51350万吨,下降到2004年的50813万吨,减少537万吨;平均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1340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2004年的1326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模数降低14吨;三是实现森林面积、蓄积的快速增长。有林地(森林)面积由1997年的16881.32万亩上升到2008年的18383.71万亩,净增1502.39万亩,年均增加136.58万亩,年均增长率达8%;森林蓄积由1997年的88846.37万立方米增加到110818.42万立方米,净增21972.05万立方米,年均增加199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9.25%增加到64.69%,累计增加森林覆盖率5.44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49个百分点。四是生态环境状况趋于好转,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强。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改善了群落结构,提高了栖息质量,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经济效益:一是生态环境改善后,新增林木蓄积价值1098.6亿元,新增涵养水源、新增保土保肥和制造O2等隐性经济效益213490.43万元。二是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财政增收。迪庆州调整产业结构,依托风景秀丽的天然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 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82.75万人次,比1997年增长1350%,实现旅游总收入30.55亿元,著名景区碧塔海的森林生态旅游收到由1997年的90万元增长到2008年8700万元,增幅达到了9600%。怒江州的旅游收入也由2006年的4.2亿增长到2008年的7.18亿。红河州弥勒县2007年全县旅游收入达3.44亿元,接待中外游客120.25万人次,荣获“2007年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称号”,被评为 “云南省省级山水园林城市”、“云南省旅游强县”,西三镇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生态乡镇”。此外,生态环境改善后林下资源和林果业开发也正成为新兴产业,各地都涌出了以林下资源培育、加工、出口为主的林产业龙头企业。三是森工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工程区森工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97年的5000多元增长到1.3万余元,增幅达250%。四是林区农民收入增加。积极吸引工程区农民参与到天保工程建设中来,如聘请农民护林员进行森林资源管护,公益林建设中提供就业途径等;生态环境性改善,林下资源数量增多,林农的副业收益增加。如楚雄州南华县2007年的野生食用菌产值就达1.59亿元,部分林区农民每年检菌子卖的收入就超过2万元。迪庆州采集松茸收入占到藏区农牧民收入的50%;农村能源建设也促进了林农增收,按每新建一户沼气池每年产生综合效益1000元、每新建一口节柴灶每年产生综合效益100元测算,共产生综合效益9亿多元。五是生态兼用林的经济效益初见成效。在公益林建设的人工造林中,营造既有生态效益,又兼有经济效益的竹类、核桃、青刺尖、印楝等树(竹)种7.1万公顷,其中干果类2.1万公顷,药用及化工原料类3万公顷,竹子1.3万公顷,为森工企业和地方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弥勒县江边林业局结合公益林建设,共营造竹子4万亩, 2008年产鲜竹笋130吨,加工销售40吨,鲜竹笋按市场价每吨1200元计,实现产值10.8万元,加工竹笋按每吨1万元计,实现产值40万元。 社会效益:一是生态环境改善,为国土安全提供保障。二是生态意识逐步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氛围已经形成。三是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林区社会日趋稳定。四是就业领域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创收增收面扩大。五是农村能源结构及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六是林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对森林资源的管护能力不断增强。七是促进了林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天保办 向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