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 址: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光华村12组
联系人:杨林(先生)
手 机:15228168868
Q  Q:1789408009
邮 箱:1789408009@qq.com
邮 编:638500

官 网:www.huineicun.com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园艺知识 > 公司新闻
林改铺就致富路——镇雄县杉树乡林改先进典型材料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镇雄县杉树乡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充分考虑林农生活水平和集体经济的实际,念好“山”字经,作好“林”文章,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推进改革,努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结合新农村建设培植新的支柱产业,既确保林农利益,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又兼顾集体利益,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林农忙起来了 实施林改后,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改促使林产业在杉树山区显现出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初步呈现出了四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林改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农的思想观念,发展林产业自觉性空前高涨。实行林改,山林回到了农民家,促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营管护山林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从过去“赶着农民栽树、管着农民砍树”变成了农民自愿栽树护林,林地林木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杉树乡老娃包村民组组长刘光镜指着满山的竹林感慨地说:“以前靠山吃山不养山,现在有了自己的山,只有多养山才能真正靠上山、吃上山。承包期70年,这是中央给我们的权利,是一份家产!即使我们这一辈得不到好处,也可以留给儿孙啊!我一定要把它抚育好。”如今,杉树乡林农纷纷利用闲暇时间学技术、用科学、争创业、奔富裕。如今,“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把林当宝养”这一理念在杉树林农中已经蔚然成风。 二是林改极大地激活了经营机制。实施林改后,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林业生产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从根本上激发了群众营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众在山林上敢于投入、也舍得投入,学好科技、管好山林、发家致富蔚然成风,全乡林业生产呈现出有效管护、多元投入、科学经营、良性发展的态势。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相继介入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初步探索商业性信贷与政策性信贷等有机结合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促进林地向营林大户集中,不断优化林业生产要素组合,发挥林权的最大效益,促进了林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经营。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杉树乡在林产业发展上投资达到377.34万元,比2007年增加了209.22万元,增长了307%。 三是林改激起了林农自觉护林的责任心,巩固了林产业发展的成果。实施林改后,集体山林分配到户,群众家家都有责任林,人人成了护林员,真正调动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责任心,靠实了林地管护责任,也有效解决了以往专业管护力量不足、管护不到位等问题,从根本上遏制了盗伐林木、毁坏林地案件的发生,也改变了过去发生森林火灾时“干部扑火,群众观火,领导发火”的被动局面,提高了山林管护质量,保护了森林资源,巩固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成果。林改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仅杉树村和细沙河村就涌现村、组护林队36个,林农巡山护林、维修防火带的现象随处可见,全乡已初步构建乡、村、组、户四级护林防火网络。杉树乡杉树村总支书记周昌华对此感慨万端:“林改就是好,分林到户各管护,纠纷少了、护林防火任务轻了,我们村干部也变轻松了”。林改以来,杉树乡乱砍滥伐林木的事件少了,没有森林火灾发生,林业案件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3个百分点。 四是林改提高了群众营林造林的积极性,夯实了林产业发展的基础。细沙河村村委会副主任曹安富在林地勘界勾图后,便随即带领全家劳力上山整地种竹子。他说:“林改,让我们吃上了定心丸,林子就是自己的绿色银行啊!现在林权明晰了,搞林业也没了负担,种树栽竹一定有利可图,我要好好干一场。”如今,细沙河村户户有竹山,人人有竹林,林农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早出晚归栽竹育竹已为当地一道别样的风景。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杉树乡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全乡竹林面积达5.6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达到62%,保持了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杉树乡已因此而成了远近闻名的“竹子之乡”。林改改出了“青山绿水”,夯实了林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腰包鼓起来了 林改改来了“金山银山”。实施林改后,以前的穷山坡成了金饽饽,群众以林增收、以山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以竹子、中药材和林下养殖等为主的林特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竹为坡地衣、芋(魔芋)为平地被”的喜人局面,一条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路子逐渐显现。以小竹园、小养殖园、小药园为主的庭院经济开始“跑火”起来。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劳力通过技能培训,开展外出务工搞创收,“走出去”在林区已经成为一种“副业”。“树在山上长,钱在山外赚”,依托绿色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新模式将成为林区经济增长的亮点。杉树乡细沙河村张明友家种竹8亩,每年可采鲜笋4000多斤,竹笋收入8000余元。同时他还利用笋叶等发展养殖业,每年出栏牛2头,收入近4000元。目前,张明友还尝试在退耕还林地里间种刺老苞、薇菜等。杉树村村民莫明清家把山地全部种上了竹子,农活减少了,闲置的4个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实现务工收入近20000元,面对到手的钞票,他无比自豪地说“我家有‘两个银行’”。 实施林改前,杉树全乡林业收入还每年均不足1500万元,但实施林改短短几个月时间,杉树的林业收入就达到了29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616元。林改激活了蕴藏在群众中的无限创造力,铺就了一条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平坦之路,为林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林产业活起来了 杉树乡有林业用地面积156673亩,占国土面积的68%。其中:公益林88043亩,商品林68630亩,林地资源极为丰富。杉树乡党委政府对林改后林业发展工作认识十分到位:“分山到户、还林于民,只是林改的第一步,以林增收、以山致富”。为此,党委、政府一帮人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林产业作为彰显林改成效的根本立足点,积极率领广大林农立足乡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花大力气不断探索和努力实现“生态受保护、群众能致富”的这一战略目标。在具体工作中,他们不遗余力的推行以种植筇竹、方竹为主,其它林种、树种为辅的植树造林模式,实行林草间种,林种、树种、草种合理布局,既使陡坡地迅速恢复植被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又促使果、茶、药、草、畜、竹等项目得以发展,群众得到了经济回报,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截至2008年底,该乡共完成各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总面积70455亩,其中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面积12656亩,竹产业建设项目4.8万亩,退耕还林的农地退耕造林17744亩,封山育林35055亩(净补面积5220亩)。目前,该乡在瓦桥村建成初具规模的竹林基地1231亩,在细沙河村罗汉组建立了300亩的方竹样板地,划定5个实验小区,设立了28个实验样方,同时开展对试验小区(100平方米)内竹子生产情况(密度、高度、产量等)进行测定,然后视情对方竹进行合理施肥,合理清理竹林内卫生、合理浇灌,使每簇竹的发笋数由原来的65株提高到99株,产量由原来的79千克提升到119千克。另外,杉树乡还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相关产业,帮助农民增收。一是积极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着力培育支撑产业,打牢新农村建设基础,大力发展魔芋种植。为此争取资金近20万元,请来科技人员,在瓦桥村作坊小学举办了150余人的种植培训会,在瓦桥村白战、新店两个村民小组新建魔芋高产样板基地。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镇雄县绿源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扶持种植大户,实行“订单农业”,减少农民生产风险,保护农民根本利益。目前,全乡共种植魔芋4000余亩,预计亩产5500斤,按保底价计算,每亩可收入3300元,全乡农民预计可收入1320万元。二是养殖乌骨鸡。乌骨鸡药用、美食价格极高,本地群众素有饲养习惯,发展养殖业,养殖乌骨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乡政府共筹措资金5万元,购进9400枚的两套孵化设备,聘请畜牧局技术人员指导,由村委会牵头,收购本地优良的土乌骨鸡品种进行孵化提纯,把鸡苗分发给有条件的群众饲养。目前,已孵种蛋25批次,孵出纯种乌骨鸡4000多只,成活率均达到92%以上,为杉树乡农民增加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林业产业已成为杉树乡农民致富的好门路。 林改后如何抓好林产业的发展,乡党委书记杜华成意气风发:“今后,杉树乡将牢固树立突出重点抓生态就是抓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更加广泛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工作,并通过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全乡的造林绿化水平,提升林业产业品位;继续推进竹产业的发展,把竹产业培植成杉树的支柱产业,使之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努力实现人均竹林面积超过3亩,竹产业总体收入超过4000万元的总体建设目标。” 林改结硕果,林区尽欢颜。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一按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进程,而小岗村的农民也以联产承包叩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门,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20多年后,福建省永安市率先推行林权制度改革,从而拉开了全国对集体林业的一次深层次、根本性改革的大潮。而此举也被认为是继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今天,当桎梏林业发展多年的体制“瓶颈”被悄悄打破后,随着各项配套改革的逐步深入,杉树乡林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从而为我们找到一条清晰的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林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