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梨香飘泸西县龙潭河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龙潭河村民小组是泸西县午街铺镇的一个坝区村寨。过去的龙潭河村,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群众增收困难,干群关系紧张,村务管理混乱。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村党支部结合本村水源好、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实际,发动群众发展种植高原梨,成立了高原梨协会,走出了一条“支部+协会带农户”的发展路子,为群众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好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带出“富农”产业 龙潭河村党支部决定发展高原梨之初,村民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粮食是个宝、有粮心不慌”上,再加上村里人均耕地仅有0.47亩,大多数村民都不愿种植高原梨。村党支部一班人讨论研究后,决定由党员和村干部责任到人、分片包干,深入各农户家中做工作、解思想难题。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种植模式,以及“种粮吃饭、打工赚钱”的生产模式,使得群众发展高原梨种植的积极性不高,愿意种梨的农户少之又少。党支部经再次研究后决定,由党员干部带头先干。于是,老党员杨国玉带头种植了2亩。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村高原梨种植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已建成千亩连片的优质高原梨基地。 破解“融资”难题 梨树的生长、挂果、见效益需要一定的周期,为了解决农户在发展优质高原梨过程中的资金难题,党支部通过开会研究,决定向信用社和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经过党支部主动联系协调,镇信用社及时提供了34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小额贷款 ),每户0.3万至1万元,受益农户68户272人,解决了发展高原梨的启动资金问题。目前,镇信用社共为龙潭河村80多户农户提供小额信贷150万元,对每户农户的贷款金额增加到0.5万至2万元。 学会致富技能 梨树挂果后,由于农户不懂疏花、疏果、拉枝、套袋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种出来的梨品质差、价格低,群众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党支部认识到要想提高种植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在品质上下功夫。为此,村党支部按“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质、统一销售”的集约化经营方式,发动全村种梨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成立了龙潭河村高原梨协会,组建了协会党支部。为使农户系统地掌握种植技术,党支部组织种梨农户到呈贡等地参观学习。并实行党员增收致富目标承诺制和帮带群众责任制,要求党员带头学好技术,首先在自己梨园的管理上、经济收入上作出表率,并按帮带联系农户情况做好群众的指导和帮带工作。此外,党支部还与泸西县农广校建立稳定的培训关系,每年组织开展两三次农业科技培训,村里每户人家至少有1人参加农广校培训,3年内培训了1000多人次。通过科技培训,全村涌现出一大批果林专业技术人才,党员、群众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在梨树日常管理中,实行了统一管理、统一配方施肥和统一病虫害防治,保证了高原梨产业的健康发展。 闯出稳定市场 高原梨种出来后,每天来收购梨的客商越来越多,但由于没有名气,高原梨的比较效益仍未得以真正体现。为使种出来的梨能找到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党支部一方面先由领导班子成员走出村子,到昆明等地考察了解市场情况,回来后结合群众意见,制定了“分类管理、科学种植、统一采摘、统一分类、统一检测、统一包装、按合同营销”的经营管理办法,注册了“高原梨”品牌,实施订单农业和品牌战略。另一方面,组织协会会员中的党员和营销骨干分别到河口、贵州、曲靖等地与客商联系、寻找销路,与省外客商签订了高原梨收购合同,实现了与省外大市场的连接,群众仅此项订单每年可增收100多万元。高原梨不仅进入昆明的各大超市,还远销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建起交易市场 为方便高原梨交易,党支部在多方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决定建设一个水果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树立品牌和形象,进而增加收入。通过开展村民“一事一议”,由党员带头,与群众共同集资12万元,在弥泸师公路旁修建了一个占地2.68亩的水果交易市场,对全村生产的水果进行集中销售。2004年以来,全村高原梨获得丰收,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当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530万元,户均达1万元。龙潭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原梨村,梨树成了龙潭河村的“摇钱树”。 过上幸福生活 “支部+协会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了龙潭河村的高原梨产业,现在龙潭河村连片种植的高原梨已达到1100亩,远销省内外并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年产值达650多万元,加上500多亩桃子、李子、葡萄,全村仅水果一项收入便达700多万元,占总收入的80%以上,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00多元,比2003年增加了3倍。目前,龙潭河村基本实现了“五个全县第一”,即全县第一家建立高原梨协会、第一家安装村间路灯、第一家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第一家建立文化中心户、第一家建立村级水果交易市场。 如今,龙潭河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州级小康示范村”、云南省有名的“高原梨之乡”。